在语言学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学派和理论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解读和探索着语言的奥秘。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主义语言学是其中的两大流派,它们以不同的视角审视着语言现象。在这个多元的语言学场景中,物性结构理论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让我们先来看看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再深入探讨物性结构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1. 结构主义语言学(经验主义:索绪尔、布隆菲尔德):利用归纳法对语言现象进行深入描写,试图找出隐藏在语言现象背后的语言规则,而不注重为什么语言规则能够支配语言现象。物性结构偏经验主义,强调对词义的抽象概括离不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经验
2. 形式主义语言学(理性主义:乔姆斯基):把语言看作是一套符号系统,认为语言的运作就相当于符号的计算。乔倡导采用公理化、形式化的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描述自然语言的特征,试图用有限的规则描述无限的语言现象。
在上述经验主义的背景下来看物性结构理论,就会发现物性结构其实是偏经验主义的。它强调,对词义的抽象概括离不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经验,并由此在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四种物性角色。与词义指称论相比,物性结构往前迈了一步,它所持的词义观是建立在语言符号所指称的事物之上的;但它并不认为词义就是指称物,而坚称词义是人们对于指称物的认识和感知,或者说指称物在人们头脑中的认知图式才是词义。Pustejovsky(1995:6)认为:“词义应该以某种方式反映人们认知系统中更深层次的概念结构和这个概念结构所决定的事物范畴。这相当于说自然语言的语义应该能够成为非语言概念组织原则的映像,不管这些原则具有什么样的结构。”而在词义研究中, Pustejovsky(1998)认为其目标是:“尽可能提供一种完备的描写方式用以说明语言表达是如何有实质内容的,以及这些内容如何在新的语境下看似经历连续不断的改变与调整”。进而,他问道:我们的知识的本质是什么?语言表达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意义和指称行为之间通过什么联系在一起?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他认为之所以要提出生成词库理论,是因为它所持的立场是“人类的语言能力反映了我们以特定的方式对世界进行分类(categorize)和表征(represent)的能力”。既然如此,属于语言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语义理解和生成就离不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物性结构正是构建词义和语义的基石。
Pustejovsky(1995)认为“在某种意义上, 物性结构是一套最能解释词语意义的、与该词语相关联的属性或事件的集合”。他举了英语名词cookie的例子对此进行说明。为了理解这个名词的意义,首先我们认识到它是食物;其次,cookie这个名称描述一种特定类别的物体,而我们对名词“食物”的概念认识中总是包含着与人们相关联的因素,因为食物可以供人们品尝,让人们填饱肚子。这种情况下,对名词cookie的意义理解自然也就继承了“食物可以供人们吃”这一功能属性。换而言之,这一功能属性就可以被看作是名词cookie的词义结构的一部分。
从精神气质上看,物性结构理论对词义实质内容的理解和看法还与认知语义学中的一些观点和主张相互耦合(袁毓林2015)。一些研究者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提出了语言的具身认知观,即“体验性认知”。他们认为:人的语言理解是植根于动作和知觉系统中的。具身认知观注重语言加工的感知运动基础,并强调经验的作用。比如,对于“地瓜”这一实体,人们根据对它不同的感知属性分别赋予其不同的名称。把“长在地下”的称为“地瓜”,把“来自域外”的称为“番薯”;从外表颜色维度看,分别叫作“红薯、白薯、红苕”;从味觉和触觉维度看,分别叫作“甘薯(味甜)、凉薯(触觉)”;从外表形状维度看,叫作“豆薯”。这种关于语义的看法与以语言哲学家戴维森为代表的解释语义学派完全不同,后者认为人们要理解句子的意义必须要能够把听到的话语与命题真值条件关联起来。但是,对于事物概念而言,很显然,人们对它的语义理解并非来自抽象的命题表征(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 而是来自于具体的身体感知系统,来自于我们与周围世界各个方面的接触而获得的一种体验感受。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这种体验性认知的观念反映了认知语义学关于语义理解和获得的思辨:符号取得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把它与外在事态关联起来,除此之外,还离不开认知主体的一系列内在图式和主观经验。意义不在外部世界之中,也不在符号与它的关系之中,而在人脑之内,以对经验的理解为基础。因此,我们说物性结构理论在“指称论”的基础上往前进了一步。它强调词义不是指称物本身,对指称物的经验感知才是词义的根本来源,这与认知语义学的看法相一致。
物性结构(qualia structure)作为一种语言知识的表达平面,源于Pustejovsky(1995)等倡导的生成词库论(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生成词库论通过为词项建立多层面的语义表达和语义分类系统,尝试回答下列经验上的难题(Pustejovsky 1998:289):
为了解释词的不同意义及其在上下文中的创新用法,生成词库论为词项设计了下列四种语义表达平面
这种静态的语义结构系统是为动态的语义运作系统服务的,一组生成机制连接这四个平面,为语境中的词提供组合性解释。这些机制包括类型强制(type coercion)、次级选择和共同组合。
物性结构是词库中各种生成属性的核心,它为造成带有连接性质的越来越特定的概念提供一般的策略。生成词库论假定词的意义是基于下列这四个生成因素(即物性特征quale,复数qualia,或称物性角色qualia roles)建构起来的,这些因素抓住了人类怎样理解世界上的事物和关系,并为词项的语法表现提供了最简解
物性结构是美国布兰代斯大学教授Pustejovsky等人倡导的生成词库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它旨在回答这样一个语言学问题:同一个词和不同的词组合会产生哪些不同的意义?这些不同的意义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比如,英语中“good”与“car/meal/knife”等组合形成“a good car/a good meal/a goodknife”,若细细体味,我们会发现每一个词组中“good”的含义并不相同,分别为“开起来好味道好、切东西好”。基于上面这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同时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Aristotle’s four causes of knowledge,即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的启发,生成词库理论设计了一套词项物性结构的描写框架,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语义知识:
袁毓林在 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和运用案例中对这四个层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上述四种角色都是名词所涉及的基本角色,有着很强的心理现实性。受 Pustejovsky 的这套物性角色的启发,袁毓林(2013、2014)通过对大规模真实文本中的名词跟相关动词等的搭配关系和选择限制进行调査后发现,Pustejovsky的四种物性角色并不足以全面反映名词跟动词等的搭配限制,于是对物性角色框架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扩展描述,将物性角色的总数增加至 10个,除了上面的四个物性角色外,其余六个分别是:单位、评价、行为、处置、材料、定位。通过这十种物性角色,我们可以对名词的语义进行更加全面和细的描绘。
命名 | 解释 | 实例 |
---|---|---|
形式 | 名词的分类属性、语义类型和本体层级特征 | “石头”是“有形物质、自然物” |
构成 | 名词所指的事物的结构属性,包括:构成状态、组成成分、 在更大的范围内构成或组成哪些事物、跟其他事物的关系, 也包括物体的大小、形状、维度、颜色和方位,等等。 | “石头”的构成是“矿物”;可以根据下列颜色、形状、作用等属性进行分类:彩色、黑色、红色、褐色、白色、圆形、柱形等等 |
单位 | 名词所指事物的计量单位,也即跟名词相应的量词 | 本[书]、张[纸]、头[牛]、匹[马] |
评价 | 对名词所指事物的主观评价、情感色彩。 | 对“水”的评价有“清、清澈、清洁、脏、浑、浑浊” |
施成 | 名词所指事物是怎样形成的,如创造、天然存在、因果关系等 | “椅子”的施成是“制作、做、加工、编制”等等 |
材料 | 创造名词所指事物所用的材料 | “椅子”的材料是“木头、竹子、藤子、木、竹、藤、钢、铁、塑料、硬板”等等 |
功用 | 名词所指事物的用途和功能 | “椅子”的功用是坐”等等 |
行为 | 名词所指事物的惯常性的动作、行为、活动 | “水”的行为是“流、流动、奔腾、翻滚、滴、淌、流淌”等等 |
处置 | 人或其他事物对名词所指事物的惯常性的动作、行为、影响 | 对“水”的处置是“打、舀、取、蓄、洒、放、排、倒、喷、泼、玩儿”等等 |
定位 | 人或其他事物跟名词所指的处所、时间等的位置、方向关系 | 对“沙滩”的定位是“在、到、位于”等等 |
这些物性角色反映了我们人类对于名词所指事物的最为关切的内容, 也即关于世界万事万物最基本、最朴素的哲学命题: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四 因说”,物性角色体系将事物的客观属性特征与主观 评价特征包装在一个描写框架之中,多维度地展示 了名词自身所容纳的语义信息。这实际上是一种基 于世间万物本体论的语言哲学思考,将事物跟相关 事物、属性、动作、行为和评价等等之间的关系表现 了出来。同时,在袁毓林的物性结构体系中,相关词项的物性角色描述直接跟该词项所具备的基本句法格式挂钩,语义和句法组合的各种可能性被 展示出来,为下一步自然语言处理应用提供了有关名词的句法-语义接口知识。这样一种不仅关注词 项所代表的事物的百科知识,同时也重视与其他语 言成分相互组配的词汇知识库。
在语言学的研究中,论元结构和物性结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描述动词和句子在句法语义性质方面互动关系的语言学理论。具体来说,就是希望通过对动词论元结构的精细刻画,深入了解动词与充当不同语义角色的各种成分之间的组配规律,进而说明句子在深层结构上的产生机制。根据顾阳(1994), 论元是带有论旨角色(thematic roles)的名词短语, 而论旨角色是由动词根据与其相关的名词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而指派给这些名词短语的语义角色,包括动词所涉及的主客体或动作、行为、状态、处所、动作的起点、方向、终点、原因及引起的结果、凭借的工具等,如施事者(agent)、感受者(experiencer)、受惠者(benefactive)、客体(theme)、处所(location)和起点(source)等。
而物性结构则是一个更为抽象的概念,它关注名词(或名词短语)所代表的实体或概念所固有的属性和特征。物性结构描述了名词所指代的事物的固有性质、特征、关系等,这些属性和特征是与名词本身紧密相关的,而不是由谓词所决定的。物性结构在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名词所代表的实体或概念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和意义。
物性结构和论元结构的区别如下:
Pustejovsky(1998)认为其目标是“尽可能提供一种完备的描写方式用以说明语言表达是如何有实质内容的,以及这些内容如何在新的语境下看似经历连续不断的改变与调整”。进而,他问道:我们的知识的本质是什么?语言表达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意义和指称行为之间通过什么联系在一起?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他认为之所以要提出生成词库理论,是因为它所持的立场是“人类的语言能力反映了我们以特定的方式对世界进行分类(categorize)和表征(represent)的能力”。既然如此,属于语言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语义理解和生成就离不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物性结构正是构建词义和语义的基石。
从方法论上说,名词的物性结构是一种关于名词的句法-语义特点的理论模型;即以名词为事实观察和理论建构的基点,根据名词在文本中基本的组合方式、搭配习惯和语义解释,来搭建一种关于名词的语法特点的理论性的、生成性(而非描写性)的概念化模型。其中,上文所定义的十种物性角色(形式、构成、单位、评价、施成、材料、功用、行为、处置和定位),是物性结构这种概念模型最为基本的理论构件(theoretical construct)。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我们在建构和设立名词的物性角色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
当语言描写者根据物性结构这种理论模型,来对实际的语言现象(跟名词有关的语言成分)进行区分、判定和标注(即贴上物性角色标签)时,上述原则就是一种标注规范,用以确定跟某个名词相关的什么语言成分应该属于什么物性角色。
生成词库理论已逐渐发展为一种主流且颇具影响力的语义学理论。从理论思考到实践应用,本书多维度地展示了该理论的研究进展。
全书共九章。第一章阐明语义解释过程中的两种主要路径以及由此生发的词义和句义互动的几种解释理论。第二章探讨句法语义研究中“动词中心”思想的不足以及引入名词视角的必要性。第三至五章依次论述生成词库理论的创立背景、体系结构及其认识论、方法论特点,以及研究中的争议。第六至八章聚焦该理论在汉语的本体探索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九章展望了该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对语言学研究者、汉外语言对比研究者和从事语言研究工作的高校教师及硕博研究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首先介绍生成词库论为词项设计的四种语义表达平面(论元结构、事件结构、物性结构、词汇继承结构),着重讨论了其中的物性结构,追溯物性角色的哲学渊源(即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然后,根据汉语名词在文本中基本的组合方式、搭配习惯和语义解释,提出了一种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定义了十种物性角色(形式、构成、单位、评价、施成、材料、功用、行为、处置和定位),并且给出名词“水、椅子”的物性结构的描述样例。最后,展示了用名词的物性结构知识来分析汉语复杂的句法、语义现象的五个研究案例(隐含谓词、有价名词、中动句、话题结构、准定语句)。
本文以生成词库论中的物性结构体系为理论背景,对现代汉语中的三音节偏正名名复合词进行了内部的语义分析。本文认为,复合词内部物性结构与其整体韵律模式有重要关联,在1+2式的名名复合词中,定语名词充当了中心名词的构成角色或形式角色;而在2+1式名名复合词的大多数例子中,定语名词和中心名词之间存在隐含动词,而这个隐含动词为中心名词的功用角色
在语言使用中,名词动词化现象比较常见。长期以来,人们常从动词的视角研究名词,物性结构为该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物性结构作为生成词库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的接口,为名词向动词演化提供语言知识。它与理想认知模型一起推动着词义的传承与递变,影响着人们对意义的建构与理解。工具类名词作为高频词,在使用中动词化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动词义临时浮现,有的动词义已经固化。从事件视角剖析物性结构,可为工具类名词动词化现象提供一个分析模型。
现代汉语“给 VP”结构的一系列句法、语义和语用限制应归结于信息结构的要求。本文采用功能类型学中的“及物性”理论讨论“给 VP”的句法、篇章允准机制,揭示“给 VP” 结构依赖于特定句式和特定 VP 类型的原因。“给 VP”在句法配置上呈现双论元结构,受事表现出“完全受影响”的倾向;主要动词 VP 要求完成体,具有“动作—结果”义;在语气方面排斥否定性的句法环境等。上述特征均满足“高及物性”句式的判断条件。将“给 VP”结构认定为高及物性句式,还可以解释该结构在句式上的限制条件。最后,“给 VP”在语篇中大部分用于编码前景信息。“给 VP”结构的语义特点和语篇分布情况都表明“给 VP”结构是一个高及物性句式。
本文首先从物性角色的角度出发,将定中结构中的定语划分为非物性定语、一般物性定语和核心物性定语。进而指出核心物性定语是不具限制性的纯粹的描写性定语,并对该类定语的特殊作用做了描写与解释,即特征凸显、选择与并置。文章还尝试从物性角色的角度对多项定语的排序问题做出解释,提出了三条规则:核心物性定语要紧邻中心语;行为、处置和施成等角色较排斥多项定语;一般物性定语的排列遵循“评价>材料>构成>功用”的顺序。
本文讨论外宾结构的句法、语义性质及其分类。以往的研究往往将取得义双宾结构和保留宾语结构都分析成外宾结构。本文从语义、句法角度去分析,结论是其中一部分并不是外宾结构,也不能笼统地划分为双宾结构,而应归入增元结构。外宾结构本身还可以分成外宾必现结构和外宾隐现结构。动词+内宾语组成的 V-O 可以充当谓语的核心,V-O 及物性的高低可以用来区分外宾语结构。本文关于外宾结构的分析对论元结构以及把字句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语法研究涉及论元(题元)、及物性和动能关系。生成语法从谓词次范畴选择的论元数目来确定及物性;认知语法把及物性视为能量传递的连续统;构式语法把及物性视为人-物间的基本关系。无论是形式句法基于SVO语序的致使轻动词解释,还是构式语法基于NVN的致使移动构式,都还需要进一步说明心理谓词等结构中的致使义来源。文章基于英汉实证语料力图说明,任何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语法研究都应该首先厘清及物性概念的语义内涵及其句法实现方式,从而为语法的对比语言学研究提供可资对照的基线依据。
基于物性结构理论的汉语偏正式动名复合词研究:本文从物性结构理论中的施成角色和功能角色出发,研究汉语偏正式动名复合词VA N 和VT N的语义构造及其对句法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指向施成角色的VA N(如“剪画”)和指向功能角色的VT N(如“贴画”)在受否定词“没”修饰时表现有所不同:VA N中的VA在受“没”修饰时会受到限制(如“#剪画没剪”),而VT N中的VT则无此限制(如“贴画没贴”)。我们认为,这种否定限制与动名复合词VN形成过程中V所指涉的物性角色有关:施成角色参与VA N 的形成并对其产生影响,而功能角色对VT N的形成没有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VA N的否定限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解除,并从物性角色的视角探讨了词汇内部语义结构对句法产生的反向制约作用。
从名词视角出发,借助物性结构理论框架,考察“V满”类主宾互易句互易的内在语义基础,并发现互易的A式B式动词充当前后“器”“物”名词的物性角色分布各有特点。此外,A式存现句话题名词的空间构成属性凸显,在场景和空间描述语篇中表现为“整体—部分”的切镜头视角;B式中话题名词的强势搭配使充当其行为角色的动词,投射在一般动结式语义上通常表现出使成性、动态性及时间上的特指性,呈现“部分—整体”的慢镜头视角。
本文主要从主语名词入手,运用物性结构理论研究功用义“NP 可以 VP”句。文章从主语名词的类别和功用角色的类别两个方面讨论了功用义对 NP 和 VP 的语义要求,并对“NP 可以 VP”句的句法表现进行了探讨。最后,文章通过“用 NPVP”和“NP 可以 VP”之间的替换探讨了两种结构的差异。
本文主要通过对切割类动词释义方式的考察,探讨论元结构和物性结构的互动关系对释义方式的影响及相关释义模型的建构问题。切割类动词的论元结构关涉施事、受事、结果、工具、方式、处所等论元角色,《现代汉语词典》主要采用五种释义方式呈现切割类动词不同的论元角色类型。切割类动词的论元角色与相关名词的物性角色在语义上互为角色,体现为结果论元与施成角色、工具论元与功用角色的相互蕴含关系,这种语义上的互动关联在切割类动词的释义方式中也有所体现。基于论元结构和物性结构的互动关系可以建构可操作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释义模型,实现词典释义中动词视角与名词视角的互动和结合。
本文依据生成词库论中的物性结构理论,对汉语中“一锅饭吃十个人”句式做出新的解读。过去,无论是以动词中心为背景的论元结构分析,还是强调句子整体意义的构式分析,对这类句式的研究都存在一定局限。本文认为,从主语名词的物性结构看,“一锅饭吃十个人”更适合被看成是一种功用句,因为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充当了主语名词的功用角色。而为了更准确地抓住“一锅饭吃十个人”的句法语义特点,本文进一步尝试在“功用角色”中划分出“占用性功用角色”的小类。本文认为,如果摆脱施事和受事的观念,改用物性结构的眼光看问题,那么在汉语中,跟“一锅饭吃十个人”更为接近的句式不是“十个人吃一锅饭”,而是“一个老师教十个学生”和“一个厨师炒十盘菜”这样的句子。
基于物性结构的事件演化语义模型:事件演化即事件在篇章中依次变化,是篇章推进的主要手段。结合物性结构理论,同一话题下与不同话题间事件演化可构建出一套语义模型,该语义模型着重刻画事件间基于词汇语义的内部语义联系,并说明物性结构与题元结构的协同作用对事件演化提供的语义触发动力与制约机制。
运用语料库技术的方法,穷尽性地分析了10000条940000余字的“直”字语料,对“直”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分布情况做了重新描写,并运用物性结构理论解释了“直”的形容词性义项和副词性义项的产生原因。
形容词并不直接修饰名词本身,而是修饰与名词相关的事物或事件,此类现象称为 “非事件强迫”。本文在生成词库理论提出的物性结构的框架下对其进行研究,着重探讨语义上并不直接相关的两个成分能够组合在一起的原因和动因以及这一组合的语义分析和识解的过程。本研究将有助于计算机准确地理解这类组合并提供正确的释义。
同义名词辨析一直是研究词汇语义的学者们所关心的问题,但传统的辨析方式和手段在实际效果上很难令人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大体上还是沿袭一种基于意义的辨析路子,而意义是难以确切把握的。本文尝试利用生成词库论中的物性角色描写体系初步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同义名词描写框架;通过对30余组同义名词进行描写,我们总结了若干条带有普遍性的关于同义名词语义差异的规律,并展示了物性角色在同义名词辨析方面的优势;希望这种描写方法能最终应用到中文信息处理和国际汉语教学之中。
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日常语言中,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工具。本文在概念整合理论的相关背景下,结合生成词库论中的物性结构描写体系,对名词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通过提供四个例证,本文强调物性角色可以为概念整合的心理空间提供丰富的内容,从而帮助我们对名词隐喻的识别和理解。
在生成词库理论的框架下,“谓词隐含”(袁毓林 1995)实质上就是“事件强迫”。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汉语的“NP1+的+NP2”结构,根据该结构的语义关系,对该结构能否隐含谓词以及隐含什么样谓词的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描写;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结构可以隐含谓词,有的结构不能隐含谓词,并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 NP1 和 NP2 所代表概念或事物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差异。此外,文章还涉及“NP1+的+NP2”结构的歧义性问题,歧义性源于 “NP1+的+NP2”结构隐含谓词的多样性,而谓词的多样性又是因为 NP(包括 NP1 和 NP2)有多种物性角色。
文章主要探讨汉语中动句的合格性及其对中动词的语义约束问题。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指出现有几种解释方案的不足,进而从生成词库论所提出的物性角色角度出发,认为物性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动句的语义和句法合格性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动句旨在突显事物的属性特征对于动作行为或状态的促进作用,要求主语名词的物性角色与谓语成分在语义上具有共构性和关联性,只有满足该语义条件的中动句才能够成立。
该文首先介绍了鲁东大学进行的语义构词研究,说明了“无向型名词”的所指;进一步运用物性结构理论,分析语素义转指的六种类型,并提出结合转喻、隐喻、转隐喻理论共同解释“无向型名词”词义构成的研究方法;根据两个语素义如何通过转喻或隐喻转化为词义,将无向型词语分为八类。根据物性结构理论,具体分析无向型词语的语素义体现了哪种物性角色,语素义与词义是什么关系,语素义是基于相关性发生转喻还是基于相似性发生隐喻。最后总结了语素义整合转化为词义的特点,八种类型中前项—后项转喻(包含整体转喻)、前项—后项隐喻(包含整体隐喻)数量最多,符合人类普遍认知规律。
功用在名词的物性角色中处于核心地位,“功用+名”是汉语中常见而能产的复合词构造方式。(宋作艳2016)本文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复合词内部选择N或V实现功用义的差异,包括N、V与同一中心成分构词的合法性、词语缺位、由语义相关的N、V与同一中心成分构成的同义词语的语义语用差异等;表功用义的N、V内部的语义差异体现在N1是N2功用义隐含谓词的客体或结果,可能具有叠加功用义或功用多解性,而V在体现N的原型默认功用或特殊功用时具有不同的呈现可能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炼出定中式复合词内部功用义实现方式的三条选择规则:Ⅰ.组构双音词,表达常规功用,V常常隐含,优先提取V的客体或结果组构NN定中式;Ⅱ.组构双音词,若需凸显特殊或细分功用,会选择V(主要是Vi)组构VN定中式;Ⅲ.组构多音词,优先选择V双 表达特殊或细分功用,组构VN定中式。
本文基于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来探讨修辞构式“一量名”的生成基础与机制。文章首先使用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分析了修辞构式“一量名”中构件“量”和“名”之间的语义依存关系,阐释了该修辞构式的生成基础。接着,基于构体对构件的“招聘”和构件向构体“求职”的双向合力互动视角,解析了构式的生成过程,进而概括了两个子构式“一量错位名”和“一量移用名”的不同生成机制。文章最后延伸讨论了修辞构式生成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
本文旨在证明功用义是一种重要的语义特征,对名词词义和构词有系统性影响,具有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研究发现,功用义会影响汉语名词的范畴化、语义类体系、词义引申、词汇化和构词。跨语言考察显示,功用义在不同语言中都起作用,只是范畴化模式、表现形式和重要性不尽相同。功用义的引入会使我们对名词的范畴化、语义分类、多义、词与词组的区分、概念知识与语言知识的区分等有新认识,还有助于义项划分、同义词辨析和词典释义。
动名定中复合词以名词性成分为中心,基于转换生成理论与论元结构的动词视角研究却以动词性成分为中心,关注N是V的什么论元角色。视角错位是因为抛开表层看意义,抛开整体看成分,割裂了形式与意义的联系,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名词视角研究从构式理论和物性结构获得理论支持,着眼于表层和整体,关注V限定N的什么物性角色。定中复合词构式的功能是命名与分类,语义关系是“物性+事物”。构式决定了V不表动作,而表物性,涉及功用、施成、状态、规约化属性和构成等物性。重要的不是潜在的语义关系(格关系),而是构式中实现的语义关系(物性关系)。名词视角可以一以贯之,优化分类和释义,揭示生成机制,解决视角错位造成的相关问题。
汉语复合词的意义大多是不透明的,需要专门的解释。为了进一步了解复合词的语义透明情况及其成因,本文以“颜+名”复合词为例,从物性角色在释义中的分布入手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1)不透明的意义占绝大多数(98%),透明的意义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不透明的意义中通常包含2-4种物性角色,透明的意义中通常只包含1种物性角色。2)不透明意义的物性角色分布是有规律的———物性角色分布和词的语义类型直接相关,语义类型相同的词语,往往物性角色分布也相同。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建立复合词的物性角色分布序列,为同一语义类型复合词建构统一的释义模版,进而改善已有的复合词释义。
“××西施”在媒体语言中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词汇构式,该构式在语法结构上有“N+西施”和“V+西施”两种类型,前者的能产性大大强于后者。“N+西施”的次类在数量分布上,体现出“典型人造类+西施>自然类+西施>纯人造类+西施”的趋势,表明“人造物+人”也是相当能产的语义模式。涉及“××西施”的各种隐喻、转喻现象中,以定语位置上的转喻最为常见。一般情况下,结合定语的某一物性角色和“西施”的功用角色,可以生成“××西施”的基本语义。“××西施”中存在歧义现象,其成因主要是对构式典型范畴义的偏离和定语所指事物功用的多样性。
语言的结构和语义是一对矛盾体:结构关系有限而语义关系复杂。复合词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探讨简单的形式如何包含复杂的语义关系。蒙古语偏正式名名复合词有名名直接复合和附加属格标记复合两种结构类型。传统语法认为属格适用范围广泛,主要发挥连接限定成分和被限定成分的作用,但是未能对属格使用的强制性问题给出相应的解释。首次采用物性结构理论对蒙古语偏正式名名复合词进行研究,发现编码形式同语义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物性结构的统领下,何时是名名直接复合、何时附加属格标记表现得非常整齐,进而总结出编码形式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了语义关系决定编码形式,编码形式是语义关系的外在表现。
“网球问题”指怎样把racquet(网球拍)、ball(网球)和net(球网)之类具有情境联想关系的词汇概念联系起来、发现它们之间的语义和推理关系。这是一个自然语言处理和相关的语言知识资源建设的世界性难题。该文以求解“网球问题”为目标,对目前比较主流的几种语言词汇和概念知识库系统(包括 WordNet、VerbNet、FrameNet、ConcepNet等)进行检讨,指出它们在解决“网球问题”上还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着重分析它们为什么不能解决 “网球问题”。进而指出基于生成词库论的名词物性结构知识描写体系可以解决“网球问题”,主张用名词的物性结构知识和相关的句法组合知识来构建一种以名词(实体)为核心的词汇概念网络,以弥补上述几种知识库系统的不足,为自然语言处理提供一种可资参考的词汇概念知识库体系。
文章先介绍和评论胡旭辉(2019)基于分布式形态学理论,对汉语中动句的解决方案,指出其在理论和经验上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我们对于汉语中动句的朴素的解释方案:基于主语名词的物性结构,不仅关注中动词(V)与主语名词(NP)之间的处置关系,而且关注句末形容词性成分(AP)与主语名词(NP)之间的评价关系, 更进一步关注这两种物性角色关系之间的“背景-图像”式的视角关系;最后,把这种从主语名词的物性结构出发看待句子的结构方式和语义表达思想,推广到主语名词的各种物性角色作谓语所造成的不同语义-语用类型句子上,从而提出一种基于主语(或话题)名词的物性结构来解释句型构造及其语义表达的语法分析方法。
物性结构理论揭示了事物名词所关联的语义角色。采用事物名词的物性结构建构原则,可以建立事件名词的物性结构。两类名词的物性结构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特点。基于事件名词语义的各种物性角色的建构,体现了事件名词的特点。此外,事件名词物性结构还可用于分析事件名词的篇章功能。
文章基于生成词库理论着重考察了合成类词语中含有信息义的名词。认为在这类名词构成的形名组合中,不仅存在“事件强迫”与“非事件强迫”的现象,还存在信息义名词致使形容词语义扩大的现象,并且合成类词语中同时拥有声音和画面的信息义名词在其内部本身是存在不平衡性的,这种不平衡性影响了与其搭配动词的选择。这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形名组合语义之间的相互映现制约关系,深层探究信息义名词内部结构,也更好地解释了其动词选配问题,以及这类名词的近义词辨析问题。
物性结构在生成词库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要包含四个方面的语义知识,例如,形式角色以及构成角色等,和复合名词理据具有一致性特点。现对物性结构与复合词理据在现代汉语构词法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为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有利基础。
基于两项平行实验,本文集中对物性结构模式的汉语二语近义名词辨析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物性结构辨析模式的效果显著优于近义词典辨析模式,而且,对前者的“辨异”信息进行输入强化之后,效果更加显著;物性结构辨析模式还能从整体上减弱一语—二语对译时所导致的二语近义词辨析干扰,但是,它并没有明显地平衡、优化各对译类型之间的干扰性对比;另外,相对来说,物性结构辨析模式对中级水平二语学习者的影响更加显著,只有输入强化之后,才能更好地对高级水平二语学习者发挥作用。
物性结构是生成词库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构成角色、形式角色、功用角色、施成角色等四个层面的语义知识,与复合名词理据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借助于物性结构进行汉语构词法教学,不仅有利于区分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认清汉语实质,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语言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运用生成词库理论实施现代汉语教学,符合汉语语义型类型特点,适应学生知识水平结构,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传统的割裂式教学模式,由物性结构这一中心出发,延伸辐射到字、词、句等汉语教学的各个层面,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形成有序的知识系统,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强化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以物性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水平共405篇汉语学习者作文和135篇汉语本族语者作文为语料,通过分析名词与修饰语之间的物性关系来考察汉语学习者名词短语的习得表现。研究发现:(1)名词修饰语中单个物性角色有8种类型,以构成、单位、评价为主;多个物性角色组合有72种类型,两个物性角色组合占优势地位,高频组合有单位+评价、单位+构成、构成+构成等;(2)名词短语内部物性关系的产出呈现非线性发展路径,二语学习者的表现与本族语者有明显差距。研究结果对于揭示二语名词习得规律、丰富生成词库理论的应用场域、提升国际中文教学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物性结构理论为词汇表征提供了基本范式,同时为名物词所用定义式释义方式“种差”的选用与配列提供了研究手段。文章对《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定义式释义进行研究,以含材料因子的定义式释义为研究对象,发现在材料因子的表述模式上,《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存在着多样化的特点;在材料因子与其他释义因子组合的配列框架上,《当代汉语学习词典》虽选用多种配列框架,但内部存在着较强的规律性。
以阜阳方言复合名词为研究对象,借用物性结构理论资源探究阜阳方言复合名词词义的生成理据,对阜阳方言复合名词词义理据分形式角色、构成角色、功用角色、施成角色作出完备的描述与解释,认为只有充分理解阜阳方言复合名词词义理据,才能对当地的语言文化有一定的认识。